白帝城托孤中的四个细节可以看出
刘备对诸葛亮既大胆托孤,又小心提防。
既展现了刘玄德一心为公,社稷为上的英雄气概;
又展示了诸葛亮临危受命,公忠体国的赤子之心,
这种君臣奏对,对于几百之后的我们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。
整个托孤过程中,刘备通过警告,震慑,制约这三步对诸葛亮提出了目标,设置了制约。把一代卧龙先生整治的服服帖帖。
请看下面四个托孤细节:
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,若子嗣可辅则抚之,如其不才,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你诸葛亮的才能比曹丕要强10倍,一定能够安邦定国成大事。
乍一看没什么特别,可细一琢磨这味儿:这是一句诛心之言!
曹丕是谁?在刘备心中曹丕是废了汉献帝,自己做皇帝的一个乱臣贼子,是祸害我皇汉基业的逆臣,曹丕的皇位是篡来的。
刘备拿诸葛亮与曹丕作比,既是警告,也是震慑。如果诸葛亮回答的一字不对,估计帐后的刀斧手就出来把诸葛亮给剁了。
再看看诸葛亮的表现:
“孔明听毕,汗流遍体,手足无措,泣拜于地”
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,马上听出了这段中所蕴含着的杀机,汗流遍体,手足无措,并且赶紧哭着跪倒于地并立誓:
“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,尽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乎”说完这句话后,一直磕头,直到把头磕破了流血。
刘备听完这话,才请诸葛亮坐于榻上。
这段对话并不是刘备与诸葛亮两个人私下里说的,而是当着满朝文武说的。
这既是对诸葛亮的警告,也是对满朝文武的暗示。当时在场的除了赵云之外,还有一个李严,这都是实权人物。如果当时诸葛亮说错话或者露出任何一点点野心。
恐怕……
原文为:
朕观此人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,丞相宜深察之
刘备在临终交代后事的时候,已经是油尽灯枯了。说不定哪句话喘不上气来,就一命呜呼。
就在这紧要关头,每一分钟都是非常宝贵的,说的都是日后的重点大事。
为什么单单拿出一个无关紧要的马谡来交代诸葛亮不可重用此人?
因为诸葛亮对马谡向来深为器重,每次接见谈论军事都能从白天说到晚上。
刘备没死之前,诸葛亮是没有带兵权的(这一点他都不如庞统),他从来没有独立带兵指挥过战斗。大部分时间都是作为后勤主管,提供粮草以及民政治理。诸葛亮与马谡彻夜之谈,这应该算是一个私事。但刘备不但知道了这个事儿,还拿这个事情来说诸葛亮,言外之意是否蕴含着:刘备对诸葛亮的监视从未放松?如果马谡与诸葛亮珠联璧合,一个管军一个管民,那会不会日后产生点啥不臣之心?
《三国志李严传》“以严为中都护,统内外军事,留镇永安”
乱世之中军权最重要,刘备托孤时,将军权全部交给李严,除了对诸葛亮统兵能力有所怀疑外,还包含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提防以及政治上的平衡。(李严的中都护和赵云的中护军都是主管禁军的,这一点要重点说明)
蜀汉政权实际分为两派:荆州派和益州派。诸葛亮算是荆州派,而李严则是益州派的领袖。诸葛亮作为丞相,肯定是要待在成都的(成都是蜀汉的国都),李严掌管兵权,留镇永安,意味着如果诸葛亮有不臣之心,李严可以带兵勤王。
刘备是单独嘱咐赵云的:
“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,不想于此地分别,卿可想朕故交,早晚看觑(qu)吾子,勿负朕言”
这是刘备对自己兄弟说的话。关羽和张飞去世后,能与刘备交心的臣子只剩赵云一人。赵云是刘备的臣子,也是刘备的兄弟。
纵观三国志及三国演义,赵云两次救刘禅(一次是截江夺阿斗,另外一次是长坂坡救阿斗)。赵云与刘禅结下了生死情谊。任何人都会反刘禅,但赵云不会。所以刘备对赵云没有别的要求,就一条:让他看护好刘禅。
按说刘备都让刘禅以父事诸葛亮了?那为什么还单独叮嘱赵云让他看护好刘禅呢?我们可以多想一想。
刘禅即位,年号建兴(也就是章武三年):赵云的官职由中护军,征南将军,迁镇东将军。(三国志赵云传)
从征南将军转为镇东将军表面上看去升迁了,但却丢失了中护军这个重要的实权职位(中护军是负责护卫宫廷的禁卫军首领)
在白帝城托孤中,刘备所有的安排都是针对诸葛亮的,他怕诸葛亮大权独揽。
可不幸的是刘备死后,诸葛亮先是“大小事物咸决于亮”,又借故废了李严的官职,收回了兵权;用明升暗降赵云,免除了赵云中护军禁卫军首领职位。将刘备对他的制约一一消除。实现了独揽大权11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