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庞统不死,刘备只会败得更快更惨。
在正史上,庞统是在攻打雒城时,被流矢击中,不治身亡。
而《三国演义》中,在罗贯中的笔下,先是庞统争着走崎岖难行的小路,后又有刘备赠予庞统“的卢马”,最终庞统落入蜀将张任的包围圈,殒命“落凤坡”。
《三国演义》的写法无疑增加了戏剧性,而《三国志》中的记载则显得平庸且诡异:一个排兵布阵的军师,哪用得着亲自在前线指挥攻城?
不管怎样,庞统之死都令人唏嘘!假如庞统不死,刘备真的可以得天下吗?
我认为果真如此,刘备不仅得不到天下,反而会输得更惨。
刘备入川之时,安排关羽、张飞、赵云辅佐诸葛亮守荆州;自己则带庞统、法正、黄忠、魏延、刘封、关平西行入川。
他把最能打也最放心的兄弟俩——关云长、张翼德都留给了诸葛亮,把自己的“保安队长”赵子龙也留给了诸葛亮,这到底是因为荆州非常重要呢,还是对诸葛亮不放心而要多留些人手监视他?
而他呢,除了带上自己的“假儿子”刘封和二弟的“假儿子”关平作为保镖之外,武将只带上了新近“入伙”的降将黄忠和魏延,而两个军师,一个是新入职的庞统,一个是西蜀的“投降派”法正。
怎么看,都觉得刘备带的人实力不够。哥们,你这是去夺取一个国家的,不是去四川旅游的。
果不其然,当庞统阵亡后,刘备不得不从荆州召来诸葛亮、张飞、赵云。这样一来,四川是很轻松就拿下了,但荆州的力量却被削弱了,这为后来“大意失荆州”埋下了祸根。
所以,关键问题在于用人上,尤其是对庞统的使用。如果当初刘备带诸葛亮、张飞入川,而让庞统、赵云、关平辅佐关羽守荆州,可能又会是另外一番情形。
关于庞统的才能,最初出自水镜先生的一句话:
卧龙、凤雏二人得一,可安天下。
由于这二人都出自水镜先生门下,这句话中到底有多少水分,我们不得而知。但是我们要清楚一点,诸葛亮的成功,不是他一个人奋斗能够得来的。
在汉代以至魏晋时代,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,那时候的国家政权和地方政权往往由一些封建仕族把持,而琅琊的诸葛家族就是这样一个势力庞大的仕族。
以诸葛亮为例,他的蜀国,他的哥哥诸葛瑾则在东吴身居要职,他的堂弟则是曹魏阵营的一名高级将领,并且魏国的诸葛诸、诸葛虔等人也都出自这个家族。
正因为其家族遍及各地、耳目众多,相互之间互通信息,因而诸葛亮能以一介书生,躬耕于南阳却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。
反观庞统,虽然也出自名门,但其家族远不如诸葛家族显赫,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社会,这一点就决定了他所获得的信息量远不如诸葛亮,从而眼界也远不如诸葛亮开阔。
事实上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他的表现也确实不如诸葛亮。
庞统最出彩的地方,恐怕就在于他向曹操所献的“连环计”。
人们大多赞叹“连环计”的巧妙,让曹操大军的战船连成一片,面对火攻时动弹不得。
可是,你想过没有,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曹操,在面对“连环计”时难道没有想到敌人的火攻吗?
我看不见得,但曹操想的更多的是:隆冬时节,只有呼呼的北风,哪来的东南风?
正因为此,诗人杜牧有了那句著名的诗: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。
也正因为此,当周瑜志得意满地筹备火攻时,突然想起此事,一口热血顿时喷口而出。
所以,黄盖的诈降也好,庞统的献连环计也罢,他们当时都没有想到风向的问题。
假如赤壁大战之时,天上刮的是呼呼的北风,那庞统的连环计岂不是帮了曹操的大忙?
想想都后怕的“连环计”!
好在,有一个躲在一旁看戏的诸葛亮,他早已从渔民那儿了解到每年这个时候会有三天东南风,于是,他在周瑜一筹莫展之时,装神弄鬼地导演了一出“借东风”,并借机逃离东吴。
从这一点上,也可看出,庞统比诸葛亮差了不止一个档次。
我们先来看一下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一段描写:
玄德拆书观之,略曰:亮夜算太乙数,今年岁次癸巳,罡星在西方;又观乾象,太白临于雒城之分,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。切宜谨慎。
玄德看了书,便教马良先回。玄德曰:“吾将回荆州,去论此事。”庞统暗思:“孔明怕我取了西川,成了功,故意将此书相阻耳。”
这段话是诸葛亮从荆州写给在四川进攻受阻的刘备的。本来诸葛亮是提醒刘备要缓攻,可在庞统看来,却以为是诸葛亮怕自己帮刘备取了四川,盖住了他的风头,于是执意要急攻,最后导致在落凤坡遭遇埋伏。
也许诸葛亮并没把庞统当作竞争对手,但显然庞统已有了与诸葛亮一比高下的念头。假如庞统从落凤坡逃出生天,说不准他二人真会来一个“二仕争功”,到时,刘备的损失可就大了。
更多文章,敬请关注千年兰亭。